莞脉传承 非遗共享!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成果集中亮相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莞家 2024-06-11 10:28

初夏六月,非遗“滚烫”。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东莞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深入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系列成果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一场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大戏正式拉开帷幕,多角度立体展示东莞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

01

十年赓续,莞脉流光

由桥头镇第一小学、东坑镇东坑中学、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分别带来的莫家拳、木鱼歌、麒麟舞表演,生动展示东莞非遗进校园的丰硕成果。孩子们传神的表演,将东莞非遗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今年是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来,非遗进校园项目就如同一颗种子,在莞邑大地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东莞这片沃土撑起了莞脉传承的一片天地,推动非遗进校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进校园”走向“在校园”到“出校园”,在全市构建起了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大网,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的东莞模式、东莞路径。

推动167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学校近400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500场次、受益师生超150万人次……一个个亮相数据,为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年风华写下生动注脚。东莞非遗进校园先后入选全省“精品案例”、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充分彰显这一东莞模式、东莞路径的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

启动仪式上播放的《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宣传片》,全面回顾了东莞非遗进校园走过的非凡十年。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衷心希望以这次启动仪式为契机,社会各界继续携手并肩,推动东莞非遗在校园里绽放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年轻一代中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今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之年。黄晓丽透露,东莞非遗将迎来系列重磅的好消息,展现关键之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即将出台,这将是广东省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东莞市首部历史文化方面的地方立法;广东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历经数年调研、论证,迈入到了申报阶段,将成为东莞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02

非遗主题馆,正式授牌

千年莞邑,非遗富集。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以上54项、市级以上167项,非遗保护硕果累累,走在全省前列。

为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这些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历时5个月,经过征集上报、实地考察、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12家东莞非遗主题馆,并在启动仪式上为这12家东莞非遗主题馆颁发牌匾。

东莞非遗主题馆名单

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华美月饼梦工厂)

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

(道滘裹蒸粽文化馆)

岭南水乡文化

(岭南水乡文化艺术中心)

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及其创新

(东莞市福木源紫檀博物馆)

厚街腊肠制作技艺

(东莞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

广式红木家具制作技艺

(中国国寿红木家居文化艺术馆)

莞香制作技艺

(东莞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

寮步香市

(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岭南疍民文化

(沙田文化艺术中心)

木鱼歌

(木鱼歌传习所)

竹塘麒麟舞

(竹塘麒麟舞非遗馆)

草龙舞

(田饶步村舞草龙传承基地)

非遗保护传承,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启动仪式上,东莞市花园粥城服务有限公司、企石镇文化服务中心和企石镇上洞村村民委员会分别向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捐赠了一张明清雕花仿古千工拔步架子床、一条草龙(现收藏于市非遗展厅),为市非遗展厅增光添彩。

03

十佳典范,新鲜出炉

十年磨一剑,今朝展芳华。在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特别举办“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典范评选活动,得到4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的积极响应。

经过6月6日为期一天的路演展示,以及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最终东莞市莞城第一幼儿园、东城第一小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莞城步步高小学、莞城中心幼儿园、桥头镇第一小学、麻涌镇漳澎小学、东坑中学、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典范奖。

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傅安平,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美术教研员何定怡,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黄凤琼,东莞资深文化记者赵水平组成的评审团在综合点评环节,对各路演学校推动非遗从“进校园”走向“在校园”,让非遗在校园深扎根的系列探索实践给予高度肯定。

“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评委们一致表示,东莞非遗进校园近年来走在了全国前列,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非遗进校园十周年之际,举办一场典范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透过这场集中路演,看到了东莞非遗进校园的广度、深度、精度、力度与高度,各项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扎实。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评委们还综合各路演学校的探索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如注重差异化发展、注重师资的培养、注重非遗内涵的挖掘、注重新媒体传播,等等。

04

思想碰撞,火花四溅

十周年,既是一个回望过去的重要节点,又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启动仪式结束后,思想碰撞、火花四溅的“东莞非遗校园说”问策会接着举行。

傅安平“先声夺人”,作了主题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的探索”的主旨演讲。结合生动具体的案例,傅安平详细介绍了江西通过加强各类保护传承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传播等方式,推动非遗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让现场观众深受启发。

十年赓续,硕果盈枝。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间节点,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如何更好开启下一个十年?在“东莞非遗校园说”问策会圆桌讨论环节,宋俊华、傅安平、阎江(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定怡、赵水平等专家学者,聚焦非遗进校园高质量发展新思路,从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畅谈未来思路。

05

活动丰富,欢迎打卡

当天,东莞市文化馆还举办了“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展示、“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历程展、“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成果集发布、莞草编织技艺主题展、文化馆鸿福桥市集II×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等系列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带给市民群众多元非遗体验。

其中,文化馆鸿福桥市集II×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的行业专场活动之一,融合“科技狠活”和“手作温度”,聚焦“守艺人”,广邀斫琴、潮绣、花道、书画修复、文化研究等75位专家、匠人,开设现场摊位,从理论到实践,让观众体验“造物”乐趣。

“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展示(6月7-16日)、 “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历程展(6月7日-23日)、莞草编织技艺主题展(6月7日-23日)同样各具看点。

“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展示,呈现了10个“非遗在校园基地”特色课程成果,6月7日-9日,各学校的手工艺品同时现场展示展销;

“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历程展,以图文展览的形式,全面展现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历程、获奖荣誉、“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风采等相关成果;

莞草编织技艺主题展通过展示厚街、道滘、沙田、莞城等镇街与莞草种植、编织相关的历史材料、图片、老物件以及文创产品、非遗进校园成果,凸显莞草编织技艺“活化”成果。

  •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
阅读   0
点赞   0
谭晚兰 小编
2024-06-11 10:28:28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